徽文化,即徽州文化,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。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,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(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、淮河文化、皖江文化、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)。

徽州即今黄山市、绩溪县(今属宣城市)、婺源县(今属江西上饶市)。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,其内容广博、深邃,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,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,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、社会、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,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。学术界对其的研究,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,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。

徽州人大都喜欢聚族而居,一个村落往往只有一个族谱,人口的流动性很小。这里的人们喜欢建祠堂、祭祖先,他们的宗族制度很是严格,长辈的吩咐是命令,先辈们的遗言是教条,就这样各种族群内部的规矩祖训成为人们行事的准则。
徽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,因为它具有宗族文化和儒商文化的地域特色。徽州的宗族制度最为严密,其势力也最为强大。明中叶勃兴的徽商,其势力伸展与中华各地,尤以江南地区与运河沿岸的淮扬、临清等地为其商业基地,作为海洋商人的代表与代表内陆商人的晋商共占商界之鳌头,两者代表着中国地缘经济的两面性、二元化。

徽州文化具有遗存丰富、形态多样的特征,具有文化“活化石”的价值,其中的非物质文化也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(1)民间文学分布广泛,题材多样,与徽州方言相结合,朴素精辟,具有教育意义。
(2)民间音乐体裁丰富,涉及徽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与信仰,历史悠久,长盛不衰。
(3)民间舞蹈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,有些也反映了徽州独特的宗族文化。
(4)传统戏曲唱腔古老,动作与服饰都富有泥土气,有浓厚的生活气息,流传颇广,影响深远,与祭祀、节庆也联系甚密。
(5)传统工艺源于生活,工艺精巧,许多与徽州独特的儒商文化息息相关,反映了徽州民间审美情趣与文人审美情趣的结合。
(6)乡风民俗亲切淳朴,自发形成,显示了徽州民间的传统生活方式。
1.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。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﹑地貌﹑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,往往都是依山傍水,环境优美,布局合理,交通顺畅,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。
2.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。群房一体,独具一格的马头墙,采用高墙封闭,马头翘角,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,青山﹑绿水、白墙﹑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,在质朴中透着清秀。
3.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。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,高宅、深井、大厅,按功能﹑规模﹑地形灵活布置,富有韵律感。
4.精美的细部装饰。徽文化中“三雕”(砖雕﹑石雕﹑木雕)艺术令人叹为观止,砖雕门罩﹑石雕漏窗﹑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,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。

白墙青瓦,房屋两端的马头墙高高耸起。你知道为什么房屋上会出现马头墙吗?
徽州居民大都聚族而居,自然防火成为重中之重,马头墙的作用是防火之需,起隔断火源的作用。“马”有着好的寓意,显现了人们对马的喜爱和崇拜。
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,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、简洁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。所独有的粉壁黛瓦马头墙。它们美的仿佛不再是一些真实的村子。而是一张张水墨洇染的水墨画。它以自然、古雅、隐蔽的徽派风格,独树一帜。
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,以烧、炖、蒸、熏菜系闻名。
一方水土,必有一方风味。人们常说徽菜重味、重色、重火功,这倒不是徽州过去多盐商,食盐多不值钱,而是因为菜肴盐味重,既可经吃,也可适当延长存放时间。以至于对那些已经有点腐烂的食品也不会轻易丢弃,而是想方设法加以利用。未曾料到的是,此举竟为徽州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。
徽州的村落大都临水而居,经过千年的传承,这里的特色菜自然少不了河鲜类。臭鳜鱼就是名菜中的佼佼者。用淡盐水腌制的鳜鱼放于木桶中,等鱼产生似臭非丑的气味后,洗净并放入油锅微煎,再放入猪肉、笋细火慢炖,直到收汤为止。烹饪后的鳜鱼肉质鲜嫩,味道鲜美,鱼汤味浓而敦厚。文学大师胡适的最爱就是臭鳜鱼。

俗话说,靠山吃山。徽州山高林密、空气湿润,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多彩、应有尽有。且不说举世闻名的祁红、屯绿,黄山毛峰、太平猴魁……一年四季里,更是山珍野味不断。仅春季到来,众多野菜均成为日常餐桌上的主要菜肴。如菌类有香菇、木耳、地耳、石耳等,笋类有冬笋、春笋、水笋、实心笋、雷笋、鞭笋等,草类有马兰蒿、荠菜、野艾、百合菜、苦菜、水芹、山蕨、水蕨等;还有香椿、紫藤花、五加皮,等等。
由于山珍与果蔬吃得比较多,对“严重好色”、“轻度腐败”的徽菜,可谓是一个最好的调节。加之绝佳的自然生态环境,人们勤勉能干,使徽州不愧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富贵长寿之乡。
所谓“徽人多商买”,即徽州人多从商,徽州人也善于从商,明清时徽商达到鼎盛。徽商有自己的文化,他们有自己的“为”与“不为”。能做到“为”的商人很多,他们会绞尽脑汁,通过各种方式赚钱;而能做到“不为”的商人那就不多了 ,他们有自己的经商准则,不诚之事则不为,不信之事则不为,更在抵抗倭寇侵略斗争中捐献物资,有着强烈民族精神。
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。据史籍记载:徽商经营之域,“诡而海岛,罕而沙漠,足迹几半禹内”,其地无所不至。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,其中,拥资百万的巨贾富商有二百三十人之多。
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,商品经济颇为发达,徽商云集,势力强盛,故有“盖扬之盛,实徽商开之”的说法。在湖北汉口,徽商不但建有豪华的同乡会馆,而且,还在江滨建设有“新安码头”,专供徽商停泊船只之用。在沿江其他城市,徽商也是聚集成帮,雄居广大市场。

那么,源自深山僻壤、“流寓四方”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、站稳商埠、立于不败之地呢?研究徽商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时,人们就会发现其核心就在于“诚信为本”的商业经营理念。
清末民初,国家动乱,徽商就此在乱世中没落了,随着徽商的没落,徽州文化也不再繁荣,徽州光环暗淡下来。但是这里的人们还是继承了徽商的精神,贫穷中仍艰苦奋斗着,勤勤恳恳地工作着。
婺源的历史要从唐朝说起,唐开元二十四年(公元736年)洪真谋反,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,聚众活动于歙、衢、睦边境之遂安、开化、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。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。为便于统治,唐开元二十八年(公元740年)唐玄宗决定,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,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,县城设在清华镇,到天复元年(公元901年),县城迁至弦高(今县城紫阳镇)。建县时,婺源隶歙州。

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,尽管歙州的隶属有所变化,但是婺源隶属歙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。宋宣和三年,歙州改称徽州,因此,历史上的徽州一府(歙州)六县(歙县、休宁、婺源、祁门、黟县、绩溪)就是这样形成的。辛亥革命后,废府留县,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。
1949年5月1日,婺源获得解放。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“四野”,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,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,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;9月,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;11月重属浮梁专区。1952年10月,划归江西省上饶专区管辖至今。所以从婺源建县1200多年的历史来看,除近代有60来年的时间外,都是归属于安徽管辖的。
婺源通高铁,不通飞机,乘高铁可直达婺源站,游客可以自行去各大售票平台买票买到,花期季节是旅游旺季,提示一下要提前买哦,不然是买不到当天的票的。
交通火车
婺源只有一个高铁站,自从合福和杭黄高铁开通后,坐火车去婺源是最方便的交通方式,每天有二十多班列车始发、路过和终到这里。 福州、南昌、杭州、上海、黄山、合肥、徐州、厦门、天津、北京等地过来都很方便。
交通高速
婺源处于赣浙皖三省通衢之处,公路网比较发达,婺源县境内就有杭瑞高速和德婺高速经过,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可以驾车轻 松到达婺源。
内部交通
(大巴车为主,从老北站有发往到各个景点的车,最晚一班大概在5点左右,以实际为准)
注意事项
1:春季雨水较多,注意防寒防潮。
2:旅游旺季吃住行费用上涨,最好提前预定。
3:以上的部份景点交通不便,注意不要误了归程车次。
4:风景太美,相机内存卡和胶卷要带足。
5:自驾注意行车安全、道路条件、燃油的补充。
6:徒步者最好找老乡带带路,不用担心迷路,还可听听乡民诉说的风景。
7:带好应急用品如:药品等。